TVB女星在商场摆摊 曾拍过上百部剧_这才是演员



导语
2025年3月,一张TVB女演员梁珈咏在商场摆摊的照片刷爆社交平台。这位参演过上百部剧集的“黄金绿叶”,穿着紫色卫衣与好友售卖首饰的场景,引发全网热议。当“演员”与“摊主”身份重叠,这场看似无奈的转型背后,是香港影视行业的生态剧变,也是艺人群体在时代浪潮中的生存智慧。




一、事件焦点:小角色演员的“第二人生”

42岁的梁珈咏因2007年《同事三分亲》中的“刘定英”一角成名,此后20年参演《宫心计》《冲上云霄Ⅱ》等上百部剧集,却始终以市井师奶、街坊邻居等小角色示人,被观众称为“TVB御用师奶”。近年TVB减产、行业竞争加剧,她的戏约锐减,最终选择在商场摆摊售卖首饰,坦言“用空闲时间做喜欢的事,但从未放弃等待一个好角色”。

网友翻出其社交平台动态,发现摊位布置温馨,商品多为手工饰品,售价亲民。面对粉丝合影请求,她始终笑容满面,甚至即兴表演经典台词,被赞“放下身段却未丢演员本色”。

image.png




二、行业缩影:TVB艺人的副业浪潮

梁珈咏并非孤例,TVB演员跨界谋生已成普遍现象:

  • 沈震轩(《使徒行者》“Kobe”)转型网约车司机,称驾驶是“解压方式”,同时尝试健身创业与音乐创作;

  • 戴耀明(52岁资深绿叶)在茶餐厅打工超10小时,学习冲奶茶为未来开店铺路;

  • 蔡淇俊(《宫心计》“布小顺”)摆摊卖鸡爪,感谢妻子陪伴度过创业低谷;

  • 陈慧珊(《鉴证实录》女主)息影后成为英文教师,李绮红(“郭襄”扮演者)转行护士。

这些案例折射出行业残酷现实:非一线演员收入不稳定,片酬难以维持生计。TVB近年缩减制作预算,大量艺人面临“无戏可拍”困境,被迫开拓副业甚至彻底转行。




三、转型逻辑:生存压力与职业尊严的平衡

  1. 经济驱动
    香港生活成本高企,TVB普通演员月薪仅1-3万港元,配角单集片酬不足万元。摆摊、开网约车等副业成为贴补收入的必要选择。

  2. 职业保鲜
    梁珈咏强调,摆摊让她“更接地气,理解角色”。类似地,沈震轩通过接触乘客积累创作素材,戴耀明在餐厅观察市井百态,均为回归荧幕储备能量。

  3. 心理调适
    蔡淇俊坦言,生意失败时曾陷入颓废,是妻子支持让他重燃斗志。副业不仅提供经济缓冲,更成为心理疗愈的出口。

    image.png



四、舆论交锋:唏嘘与赞美的双重声浪

  • 唏嘘派感叹“TVB黄金时代落幕”,认为演员摆摊是行业没落的标志,呼吁政府扶持本土影视;

  • 赞美派力挺艺人“能屈能伸”,认为放下明星光环、自力更生更显职业尊严;

  • 反思派指出行业结构性矛盾:资本向流量倾斜,实力派演员生存空间被挤压。

值得关注的是,梁珈咏的社交账号涌入大量鼓励留言:“坚持梦想的人值得尊重!”“这才是真正的演员!”——公众对“努力”的共情,超越了对“明星”的刻板期待。




五、未来启示:破局之路在何方?

  1. 平台转型
    TVB加速与内地视频平台合作,推出合拍剧集,为演员创造新机会。如唐诗咏离巢后北上发展,身价暴涨。

  2. 个人IP打造
    艺人通过短视频、直播等渠道建立个人品牌。梁珈咏摆摊时与粉丝互动,无形中强化“亲民演员”形象,为复出积累人气。

  3. 政策扶持
    香港政府近年推出“电影发展基金”,资助中小成本影片,或为绿叶演员提供更多演出机会。




结语
从荧幕到摊位,TVB演员的跨界生存记,既是一部行业变迁史,也是一曲小人物的奋斗赞歌。当梁珈咏在摊位前笑着说“我还在等一个好角色”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演员的坚守,更是一个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韧性。或许正如网友所言:“能演市井角色,也能过市井生活——这才是真正的演员。”


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