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汽车单台亏损4.5万元背后:烧钱换市场

导语
2025年3月19日,#小米汽车单台平均亏损4.5万元#登上百度热搜,引发热议。小米集团财报显示,2024年汽车业务净亏损62亿元,平均每卖一辆SU7亏损高达4.53万元

。这一数据看似触目惊心,但结合行业规律与小米的战略布局,亏损背后暗藏怎样的商业逻辑?雷军“2025年交付35万辆”的豪言,又能否带领小米汽车突围?

image.png



一、亏损真相:烧钱换市场的必然代价

  1. 交付量与亏损的双向攀升
    2024年,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系列累计交付136,854辆,平均售价23.45万元,但每卖一台亏损4.53万元。这一亏损主因在于前期重资产投入:自建工厂、三电技术研发、智能驾驶系统开发等成本高达300亿元。

  2. 行业规律:新势力的必经之路
    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中直言,汽车业务仍处“大规模投入期”,亏损是行业普遍现象。以特斯拉为例,其早期单车亏损曾超10万元,直至规模化后盈利。小米汽车目前毛利率已达18.5%,高于部分新势力初期水平,未来有望通过产能提升摊薄成本。


二、战略拆解:手机输血造车,生态反哺品牌

  1. 手机业务“养车”的底层逻辑
    小米汽车现阶段依赖手机×AIoT业务输血。2024年手机业务收入达513亿元,贡献集团主要利润,支撑汽车研发与营销投入。这种“以盈补亏”模式,与华为“消费者业务养车”策略异曲同工。

  2. 生态协同的长期价值
    小米汽车的智能化体验与手机、家居设备深度联动,形成“人-车-家”闭环。财报显示,汽车业务已带动高端手机市场份额提升至23.3%,印证生态反哺效应。



三、破局关键:2025年35万辆交付目标能否实现?

  1. 产能爬坡与交付提速
    截至2024年底,小米SU7累计交付20万辆,第二个10万辆仅用119天。雷军宣布2025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辆,并加速二期工厂投产,预计6月竣工。若产能释放顺利,规模效应或使单车亏损收窄至万元以内。

  2. 高端化突围:剑指保时捷腹地
    小米SU7 Ultra售价52.99万元起,直接对标保时捷Taycan。其纽北限量版售价81.49万元,已斩获1.9万大定订单。若高端车型占比提升,将显著改善毛利结构。



四、行业启示:新能源造车的“生死时速”

  1. 亏损收窄的积极信号
    2024年Q4,小米汽车单台亏损已降至1万元,毛利率从17.1%提升至20.4%。核心零部件降价、产能利用率提升是关键驱动因素。

  2. 长期主义的生存法则
    造车新势力普遍经历5-8年亏损周期。蔚来、小鹏等品牌至今仍未盈利,而小米背靠集团现金流,抗风险能力更强。卢伟冰强调“内部无明确盈利时间表”,透露出对长期投入的坚定。



结语
小米汽车的亏损,是新能源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竞争的真实缩影。烧钱换市场、生态反哺、高端化突破的三重战略,能否在2025年跑通商业模式?答案或藏于35万辆交付目标的达成与亏损曲线的持续收窄中。对消费者而言,这场“亏本卖车”的豪赌,或许正催生智能出行时代的性价比革命。


原创声明:本文数据源自小米集团财报及公开报道,观点结合行业趋势分析。转载需注明出处,侵权必究。


评论(0)